电影天堂 2022-06-19 09:07:02
这两天微博上有个很火的脑洞:
挺有意思。
九万转发十一万点赞,充分说明了广大网友对这个脑洞的肯定。
一个凭空想象出的“电视剧”,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说明人民群众有需求。
需求点不在于这几位演员的合作。
其实就算真把俞飞鸿、袁泉、陈数、曾黎这四位中生代女演员拢到一块儿演戏,这件事儿本身其实也没多少说头。
大家拍手叫好表示期待,等剧集上线的该夸的夸该吐槽的吐槽,也就差不多了。
虽然这四位的观众缘都很好,但也不至于被开个脑洞就能炒这么火。
这条微博能火的核心在于脑洞中剧集的设定。
来看看这描述:
“四十岁,美丽,有钱,自由,想爱谁爱谁。”
四十岁,美丽有钱,这个状态就够让年轻女孩子期待了。
更别提“自由”和“想爱谁爱谁”了。
这不单是“财务自由”,更是“精神放飞”。
戳中了多少女同胞内心的呼唤。
再看这介绍:
“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婆媳争斗、没有小三出轨,所有糟心的情节都没有。”
四个“没有”,不只能让女性观众心潮澎湃,连我这个钢铁直男都大为心动。
这几年我都得病了,得了一种看到电视里婆婆冲着儿子骂儿媳就头疼的病。
(感觉她分分钟要召唤意大利炮)
那些程式化的剧情和千篇一律的角色设定,观众们真的看烦了。
国内电视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一直都在变化。
但往往是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让人摸不着头脑。
女性要么是男性的附庸,像道具一样出现,在电视里传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礼教。
要么就成了无所不能的性转种马,重复着玛丽苏的剧情至死不渝,从芒果台到二台,不一样的面孔,一样的套路和尬点。
似乎是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开始重视女性群体了,但实则充满了讽刺。
女性的生活中就只有爱情吗?
多吸引几个男性就是女性的成功吗?
从起点拍到晋江,玛丽苏的盛行不过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不尊重罢了。
不只是在性别观念上不尊重,更是在智商上不尊重。
除非你穿了美特斯邦威就美的都不认识自己了,否则多半不会买账。
观众们渴望一部“淑女的品格”能出现。
独立女性,靠工作能力享受人生,不依靠男人,不疲于家庭。
没有恋爱照样美丽,不操心结婚照样自信。
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女性达不到的状态,但少有人不盼望能达到。
更关键的是在那位博主对“淑女的品格”的描述里,有“精英”这个词。
打工小妹逆袭嫁豪门的故事早就落伍了,精英女子图鉴才是潮流。
何况,俞飞鸿、陈数、袁泉、曾黎这四位中生代女演员,本就自带精英气质。
你找几个流量演员来开脑洞,那就怎么看怎么不淑女,怎么看怎么没品格了。
相比于玛丽苏“大女主”,“淑女的品格”这种路数无疑更新颖,更具吸引力。
如果这剧真能拍出来,冲着几位女神,我当然会追。
我也赞赏那位博主的脑洞。
她的初衷是希望国内的中生代女演员到四十岁以后也能有更多挑大梁的机会,而不是开始演妈妈演婆婆,从此红花变绿叶。
就像陈数自己说过的:
“观众的心声就是行业未来的走向。”
我真心盼着这几位中生代女演员能霸屏。
不光是这四位,那条微博评论下面呼声极高的许晴、刘敏涛、韩雪、宁静、陶虹等女演员,都配得上更多的关注度和更好的资源。
但回到“淑女的品格”这个设定本身,其实还多有值得商榷之处。
依然是老问题:
女人戏该怎么拍?
塑造四个精英形象,就真的能展现独立女性风采了吗?
过于有倾向性的设定,是不是又太不真实了呢?
我们讨论完了它为什么会火,还得想想它的可行性,以及拍出来之后的结果。
如果“淑女的品格”真拍出来,是不是会像是“四十岁版小时代”呢?
还真不好说。
如果我们对“独立女性”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那多半是要从一个肤浅的世界过渡到了另一个肤浅的世界。
说白了,如果真能拍“淑女的品格”,受众依然会是少女群体。
真正处在生活困境里的“四十岁女人”,怕是没有时间去意淫。
一个脑洞,似乎触发了人们对女权的呼吁,却又无形中还是在制造隔离。
就像是今天的妇女节。
当人们口口声声给妇女过节的时候,却又在方方面面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霸凌。
看看某卫视官博发的这条“节日祝福”:
再看看某大学校园里这张横幅:
到底是民智未开,还是积弊久矣?
我一直认为“女权”无非是两个词所构成:
尊重、选择。
男性要尊重女性,女性更要尊重自己。
我非常喜欢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
在《末路狂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一个男人准备强奸女主,被另一个女主制止,并且告诉他:
如果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地告诉你她不要,那么她就是不要。
在该智障男继续聒噪的时候,女主开了枪。
“两个不要”定律,我真的希望全人类的男性都能懂。
更希望全人类的女性都明白在什么该说“不要”。
比如对待这些恶意的玩笑,既然笑不出来,就该果断送一句“不要”。
至于选择,则更是女性谋求社会权利的关键。
女性需要越来越多的选择。
鲁迅先生当年写过一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其实就是需要“选择”的增多。
比如职业选择,比如身份选择,比如审美选择。
真正的女权是这样的:
你可以选择做医生,也可以选择做程序员。
你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婚。
你可以选择和男人恋爱,也可以选择和女人恋爱。
你能选择你的生活方式,更能选择你的交际结构。
选择多了,尊重自然也就来了。
对于看电视剧这件事儿来说,其实也无非是“尊重”和“选择”。
创作者首先得尊重观众的智力,也得给观众选择。
我们之所以盼望“淑女的品格”,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稀缺。
大可以有“大妈的品格”、“奶奶的品格”、“居委会的品格”、“收银员的品格”。
选择多了,大家才真的能有品格。
最后,我再多说一句:
俞飞鸿好美啊。
/END
本文由电影爬虫(film5252)授权
相关推荐